《科技日报》整版报道聚焦湘江科学城建设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03-10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国家实验室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增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能力。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辐射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湖南正全力推进湘江科学城这一重大标志性工程的建设。

3月3日,在湖南湘江科学城首开区,湖南湘江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建设的各大项目组,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规划图上的科学城,在他们只争朝夕的加速推进中,从蓝图逐渐变为现实,一座座现代化建筑正拔地而起。

从地理位置上看,湘江科学城贯穿起长沙市和毗邻的湘潭市,规划总面积达153.7平方公里。在湖南人的心中,它既是长株潭都市圈的桥头堡,又是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结合部,也是湘江西岸科创走廊的重要节点。

“在‘十五五’期间,湖南将以建设国内一流科学城为目标,全力将湘江科学城打造成创新成果策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区、创新产业增长极、创新生态共同体和创新发展新引擎,力争使其成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点。”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说。

1.基础建设统筹推进

在2024年湖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期间,长沙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谭勇在“关于加快建设湘江科学城的建议”中提出,建议在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在开发投入、运营管理、政策支撑、项目导入等方面进一步集中资源、集聚力量,支持推动湘江科学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这一建议被列为重点建议,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亲自领办。湖南省科技厅会同省政府办公厅、财政厅等相关部门,协同湘江新区管委会、湘潭市政府积极加强系统布局,强化资源统筹,全力推进科学城建设。

此后,湖南进一步明确了由湖南省委科技委统筹湘江科学城建设,省、长沙市和湘潭市、湘江新区分别成立三级协同工作专班,建立定期协调工作机制,推进科学城建设。

这是继2021年10月筹建、2023年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后,湘江科学城建设再次按下“加速键”。

“湘江科学城有着‘两核’定位,一是成为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引领区’,二是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核心示范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谢国富告诉记者,“未来,依托湘江科学城,湖南将力争在计算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和空天科学等五大硬核科技领域,取得一批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规划建设湘江科学城,是湖南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关键举措,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有望为中部地区崛起培育新引擎、注入新动能。”李志坚说。

未来,湘江科学城将规划建设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集聚一流创新主体和人才,发展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打造集研发设计、深度培训、产业孵化、中试熟化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体。

目前,湘江科学城首开区在建的有湘江科学中心、湖南钢铁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科创港等项目。其中,湘江科学中心部分单体建筑已经封顶,路网、园林绿化、新型电力系统、能源站等基础配套也正在加快建设中。

2.科研设施加快落地

在湘江科学城科教融合示范区,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项目一期工程建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项目主要包括重大科学装置、技术研究平台和前沿交叉学院三大版块,将建设人工智能、公共卫生、未来技术、现代产业等高端科研集群,形成以交叉融合、产业孵化为核心的高水平科创新区。

“科创港校区建成后,我们将一次性入驻功能核酸基础科学研究中心、新材料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先进半导体技术与应用工程中心、生物与生命医学交叉科学创新平台等10余个前沿学科科研平台,集聚约2万名高层次人才。”湖南大学副校长、科创港校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汪卫斌介绍,科创港校区将进一步支持学校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和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未来,学校将结合现有优势学科与湖南省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建设国际一流的教育科技创新综合体。”汪卫斌说。

“湘江科学城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方面的思路清晰、举措有力,前景十分可期。”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东方红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吊装事业部部长殷翠平说,在创新资源集聚方面,湘江科学城通过积极引入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类创新平台,致力于打造一个科创资源高度集中的生态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同时,殷翠平也点赞了湘江科学城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新技术应用场景等助力产业升级方面的举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能解决企业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试验验证等方面的共性问题,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应用场景的打造则为企业创新成果提供了展示和落地的机会,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殷翠平说。

聚焦大院大所、“三类500强”企业和顶尖人才,湘江科学城通过建立央企招商目标企业库,全面梳理出超200家目标公司。截至目前,中车长沙科技创新中心、湖南钢铁集团技术研究院等30个项目已在湘江科学城落地。

今年1月,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科技城百强榜(2024)》。湘江科学城由第50位跃升至第41位。

未来,这座“城”里不仅有湖南大学科创港、湖南师范大学科创港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还将有湘江科技创新院、初源新材料研究院等企业研发中心和湘江科学中心、湘江科学城新材料产研融合创新中心等科创服务平台,以及湘江科学城新型研发机构集群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湘江科学城高校高端产业集聚区、湘潭低空电动飞机产业园等产业转化平台。

此外,湖南正在湘江科学城积极筹划和启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水下电声转化综合试验场重大科研装置、空间粒子束操控与效应模拟实验装置等。

3.创新效益辐射全省

2024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湘江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涵盖管理机制、多元投入、平台建设、人才集聚、成果转化、要素保障等多个方面,为加快湘江科学城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措施》明确,将湘江科学城打造为国内一流科学城,并在其中开展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点支持以湖南四大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平台为主的战略科技力量平台,以高校科研院所分支机构、高等研究院、特色产业研究院等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平台,以及以科技型企业为主的企业研发中心平台。

《措施》提及,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在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在量子科技、未来计算、深海探采等领域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科技园。

“湘江科学城的‘城’虽然坐落在长沙和湘潭,但它也是辐射全省创新发展的‘城’。在《措施》中,我们提出了‘科创飞地’等政策,鼓励省内外优质企业在科创飞地设立研发机构。市州有成果落地需求,科学城力争‘有求必应’。”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周斌说,“总体来看,湘江科学城建设其时已至、其势已显,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五年成型、十年突破、百年生长”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湘江科学城建设版图上画下的“时间圈”。该省力争到2035年,将湘江科学城建设成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点,在全国战略科技力量版图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今年,我们将积极争取和推动湘江科学城建设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推动长沙市、湘潭市和湘江新区根据《措施》研究出台实施细则。”李志坚说。

    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建设专题网 版权所有

    校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 | 邮编:410000

    湘ICP备09007699号